江醫師建議0歲寶寶4大營養來源!

寶寶出生後,和媽媽已經分開,成了兩個獨立的個體,因此產後的照護重點,除了注意媽媽的營養攝取外,當然也得注意寶寶的營養。

不只是坐月子,而是整個哺乳期都要注意飲食。

媽媽的哺乳期應該持續多久呢?世界衛生組織建議︰母乳應哺餵到寶寶兩歲或「更大」,換句話說,只要寶寶想要、媽媽願意,不管餵到多大都可以。

台灣兒科醫學會與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則建議,母乳哺餵應至少到寶寶滿一歲,有鑑於此,我認為產後對寶寶的營養照護,至少應包含寶寶整個0歲階段。

母乳雖然是寶寶的最佳營養來源,但它並無法完全滿足0歲寶寶的成長所需;從0歲寶寶「在短短一年中,體重增為三倍」的事實來看,我們不難了解寶寶在0歲階段的營養需求是極大的,因此產後就算能成功全母乳哺育寶寶,也應該從寶寶4到6個月起添加副食品,6個月以後甚至還得搭配使用配方乳,「三管齊下」才能滿足0歲寶寶的成長需求。

0歲寶寶營養來源(一):母乳

哺育母乳,不能只注意媽媽的飲食,最重要的還是得「確定寶寶有真正喝到奶」才行。

雖然寶寶天生就具有尋找媽媽乳頭喝奶(尋乳反射和吸吮反射)的能力,不過這並不代表寶寶真的喝到奶喔!

假如寶寶含乳方法不對,就算用力吸到面紅耳赤,其實吸到的母乳也有限,所以剛開始哺乳時,媽媽得花點功夫讓寶寶學習正確吸奶才行(方法詳見下圖)。

當然,這可能需要多次嘗試,有時甚至得花上數周時間才能做好,請媽媽一定要有耐心。
想知道寶寶含乳方法到底對不對,其實很簡單,如果寶寶把乳頭含得好,媽媽是不會感到疼痛的,所以當寶寶吸吮會讓妳不舒服甚至疼痛,就表示含乳方法錯了,這時可以用指尖伸入寶寶嘴角,讓指尖進入寶寶上下顎的牙齦間,中斷寶寶的吸吮,然後將寶寶的嘴巴抽離,調整角度再重新開始。

至於哺乳時的姿勢,基本上無論坐躺,只要媽媽和寶寶兩人都覺得舒服就可以,但要記得要左右換邊餵奶,以提供左右乳房平衡的刺激,同時也能提醒寶寶認真喝奶。

如何判斷寶寶有沒有喝到奶?

想判斷寶寶有沒有喝到奶,妳還可以觀察寶寶的動作︰一開始寶寶可能吸吮的速度很快(一秒鐘二、三次),等奶水開始出、寶寶真的吸到奶水時,吸吮動作會開始變慢(大約為一秒一次),這時他的下巴會下降(表示他嘴裡正充滿了奶水),稍做暫停後,才會把一大口奶水吞下去,並以這樣的節奏持續循環;假如吸吮動作一直很快,表示寶寶沒有真的吸到奶水,這時要中斷寶寶的吸吮,調整後再重新開始。

由於母乳哺餵不像奶瓶哺餵,無法看出寶寶倒底吃了多少乳汁,因此不少哺乳媽媽擔心寶寶沒吃飽。

其實寶寶如果吃飽了,通常會自己鬆開乳頭,假如還是很擔心,可以用手指輕輕放在寶寶嘴邊,如果寶寶又出現吸吮動作,就表示還沒吃飽,可以繼續哺餵。

寶寶喝到奶,媽媽乳汁會源源不絕

讓寶寶學會正確含乳,不僅是讓寶寶真正喝到奶水的關鍵,同時也有助媽媽增加泌乳量。

想像一下,假如媽媽身體是製造母乳的工廠,那麼要製造源源不絕的乳汁,除了需要足夠的乳汁原料(哺乳媽媽的飲食),同時還需要製造乳汁的工廠良好運作(健康的母體),以及源源不絕的生產訂單(泌乳激素的持續分泌),只要其中有個環節發生狀況,整個生產線可能就會受到影響,造成奶量減少或根本出不來。

然而,想要維持豐沛的泌乳量,光有原料、訂單和好工廠還不夠,最後還必須確保出貨順暢,也就是寶寶真正喝到奶。

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,奶水過量囤積,那麼母親的身體會自動減量生產;相反的,身體製造的奶水若是能被寶寶吸走,那麼母乳量也會因此增加。

哺乳越早越好,寶寶喝母乳最好喝到1歲

媽媽產後泌乳激素會立刻增加,做好分泌母乳的準備,此時若能讓寶寶立刻吸吮乳房,身體接收到寶寶想喝奶的訊息,就會開始分泌乳汁,大約二到三天,媽媽的身體就能提供寶寶所需的母乳量。

相反的,如果沒有儘早讓寶寶吸吮,身體接收不到寶寶的需求,泌乳激素便會逐漸退去,日後就算可以用各種發奶方法提升乳量,但困難度也會大幅提升。

換句話說,母乳哺餵應在寶寶出生後儘早開始,最好是出生後的第一小時。

由於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,因此建議要持續哺育母乳到寶寶1歲,並且在寶寶滿4到6個月前以純母乳哺育。

假如因故無法餵食母奶,可以使用配方奶,但絕對不可以用鮮奶,因為市售鮮乳,無論是牛乳還是羊乳,所含的蛋白質都以酪蛋白為主(牛奶85%、羊奶75%),對寶寶來說很難消化,而且總蛋白質含量太高,對腎臟功能發育尚未完全的寶寶來說會是很大的負擔。

0歲寶寶營養來源(二):嬰兒配方乳

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食物,這句話無庸置疑,但不少人也因此對嬰兒配方乳產生錯誤的成見,認為寶寶在0歲階段就喝嬰兒配方乳,是媽媽太過偷懶。

事實上,隨著寶寶慢慢長大,營養需求也跟著有所不同,純母乳哺餵並不足以支持寶寶6個月以後的成長及發展,尤其是維生素D,即使媽媽攝取足夠,但母乳的成分仍然不足,因此適度透過嬰兒配方乳以及副食品進行營養補充是必要的。
有些媽媽認為0歲階段最好完全以純母乳哺育,才能降低孩子過敏機率,其實這個想法應該稍加修正。

醫學研究雖已證實,即使爸媽有過敏疾病,寶寶若能以母乳哺育超過4個月,將可以延後甚至預防過敏及氣喘的發生。

但同樣也有研究指出,寶寶滿4個月起,若能在母乳外混合使用水解嬰兒配方乳,可降低高風險嬰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,換句話說,最好的0歲寶寶飲食計畫應該是:寶寶滿4個月前,完全以純母乳哺育,但自寶寶6個月大起,除母乳外,應添加嬰兒配方乳與副食品來輔助,才能滿足「一暝大一吋」的0歲寶寶。

避免購買含有麥芽糊精、澱粉、蔗糖等「添加糖」的配方乳

市售嬰兒配方奶品牌衆多,每家都標榜自家特殊配方,到底該怎麼選擇呢?

事實上嬰兒配方奶是母乳化奶粉,是為了滿足嬰兒營養需要,以牛乳或其他動植物成分為基礎再加以調整,使成分接近母乳的奶製品,其成分、比例須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嚴格規範,額外的添加物如︰牛磺酸、DHA等物質,也必須比照母乳比例進行添加,所以理論上每一瓶的「營養配方含量」不會差太多,必須要注意的是配方的成分。

在選擇配方奶廠牌時,爸媽可以先看一下成分表,不論表單有多複雜,其實內含的成分不外乎母乳所含的六大營養素︰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(醣類)、維生素與礦物質(微量元素)。

以右圖為例,蛋白質的配方成分含乳清蛋白+酪蛋白,脂肪的配方成分則有亞油酸、亞麻酸、二十碳四烯酸(AA)、二十二碳六烯酸(DHA)等。

此時最需要注意的就是「碳水化合物(醣類)的配方成分」,目前可添加於嬰兒配方的醣類成分,一種是天然糖,如乳糖、低聚半乳糖、寡糖,另一種則是添加糖,如麥芽糊精、葡萄糖漿、澱粉、蔗糖、高果糖玉米糖漿(HFCS)、玉米糖漿等;從功能上看,這些糖都可轉化成葡萄糖,提供寶寶身體活動及快速成長發育所需要的熱量,然而由於添加糖比天然糖甜,一旦寶寶適應了添加糖的甜味,往往就不願意吃不太甜的奶粉和副食品,不僅嚴重影響寶寶的營養攝取,也會養成寶寶挑食、偏食習慣,而造成肥胖問題。

全水解奶粉的保護效果比部分水解奶粉好

此外,市售嬰兒配方奶的包裝標籤上,除了DHA、AA、牛磺酸等專業營養成分名詞外,有些還會打出適度水解、完全水解等配方。這些都屬於「水解蛋白配方奶」,因為以牛乳、羊乳、黃豆為基礎製造出來的嬰兒配方奶,不管如何調配,都依然是牛、羊、黃豆等非人類的蛋白,這些蛋白容易引起寶寶腸胃道的過敏反應(例如:腹脹、嘔吐、便秘、血便、腸絞痛等)與皮膚、呼吸道的過敏症狀。

為了改善這些問題,配方奶的製造商便運用酵素水解技術,改變蛋白質的排列組合與立體結構,將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蛋白質,讓寶寶容易消化吸收,以大幅降低過敏的可能性。

這就像是把牛排、豬排弄成絞肉或肉泥,相較於還得切塊、咀嚼半天的排肉,絞肉、肉泥吃起來當然比較輕鬆。

換句話說,「適度水解」與「完全水解」的差別,就像是絞肉和肉泥,關鍵在於能把蛋白質分解到多小。
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、歐洲小兒科醫學會等對水解蛋白配方奶的定義,須80%以上的蛋白質水解到小於兩千五百Daltin(道耳頓)的小分子,並且經臨床證實,對80%以上的牛奶蛋白過敏者有緩解過敏症狀的配方奶,才可歸為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;而部分水解配方蛋白質,蛋白分子仍大於3500Dalton(道耳頓),保護效果較低,僅適用於高發生率的寶寶作為預防,並不適用已經確診有牛乳蛋白過敏的寶寶。

此外,網路流傳「黃豆基底奶粉可以避免過敏」的說法,其實是沒有證據的,因為黃豆蛋白和牛、羊乳蛋白一樣都不是人類蛋白,因此水解蛋白配方還是最好的選擇。

用熱水沖泡配方乳,營養全都跑光光

當媽媽選擇添加配方奶來補充寶寶營養時,要記住,千萬不要用熱水泡奶粉,否則會破壞奶粉的營養物質。

舉例來說,使用低溫殺菌的鮮奶售價比加熱到100多度的保久乳貴,就是因為保久乳的養分有一部分已被高溫破壞;同樣的,使用動輒90幾度的熱水去泡奶粉,當然也會破壞裡面的養分。

而且寶寶的口腔非常的細嫩,大人覺得適當的溫度對寶寶來說還是很燙的。

根據國際食品微生物學期刊的大型調查,配方奶粉可能有川崎腸桿菌汙染,所以世界兒科醫學會建議使用七72度C泡奶。

但是實際上很難做到(據我所知好像沒人做到過),而且泡完後小嬰兒等著喝又如何入口?我建議使用可以精準控溫的加熱器將水加熱到72度C,再將泡奶所需一半水量倒入奶瓶,將配方奶粉加入完成消毒,再加入另一半的室溫水就可以將溫度降到適口溫度的附近,方便肚子餓了在哭的小心肝馬上享用。

0歲寶寶營養來源(三):嬰兒副食品

一般來說,寶寶出生後體內仍保有來自母體的抗體與營養素,因此只要攝取充足的母乳(或嬰兒配方奶),就能獲得生理發展所需的各種營養素。

然而隨著寶寶成長,大約4到6個月大,來自母體的營養素會逐漸耗盡,這時就需要開始嘗試一些流質或半流質食物,也就是所謂的副食品(又稱為「離乳食」)。

副食品的作用,除了協助提供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素(母乳仍是主要營養來源),同時也是寶寶從流質飲食進入固體食物的橋梁,因此應先由流質食物開始,再到半流質食物,最後才嘗試固體食物,以漸進的方式,讓寶寶適應各種不同的食物。

有些人認為,等寶寶滿6個月後再給予副食品可幫助預防過敏,其實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觀念。

事實上,不僅沒有證據可證實將嬰兒使用固體食物推遲到6個月後可以預防過敏,而且現代醫學甚至發現,太晚給予副食品不但不能減少過敏機率,反而還可能增加,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大部分國家,大多建議在寶寶4到6個月大時,就為嬰兒添加副食品。

只是要提醒爸媽,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,可能會改變味覺習慣,變得不再喜歡喝奶,再加上這段期間恰好是寶寶的厭奶期(4個月前後),寶寶很可能會有什麼都不肯吃的反應,容易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。

假如出現這樣的現象,爸媽們可得有耐心,只要多試幾次讓寶寶適應,應該就能慢慢改善。

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,當嬰兒腸胃道在4個月大準備接受副食品的同時,身體的免疫系統也開始有免疫耐受性了,因此只要是天然食材,寶寶都可以吃,即使爸媽有過敏體質的寶寶也不例外。

有鑑於此,我建議只要寶寶開始具備吞嚥與消化半固體(泥狀)食物的能力,就可以開始吃魚泥。

以前的人以為寶寶太早吃魚會容易引起過敏,其實恰恰相反。

一項對四4089個新生兒進行的研究證實,一歲前若能規則吃魚,將能減少過敏的發生;另一項含5000個個案數的研究也指出,如果寶寶在9個月前吃魚,一歲時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將降低24%,所以讓寶寶在歲階段多吃魚,對孩子的健康其實有很大幫助。

0歲寶寶營養來源(四):特別的營養補充

為了因應0歲階段的快速成長,寶寶出生前大多會先「屯糧備貨」,自媽媽身上先汲取一些營養素儲存,因此出生後只要攝取充足母乳,應該就能滿足成長所需。但當寶寶6個月大時,來自母體的營養素就會逐漸耗盡,此時第一個亮紅燈的營養素是「維生素D」。

因為母乳中維生素D的活性很低,所以即使媽媽在哺乳期間有特別補充,但寶寶仍然難以從母乳中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;假如媽媽在懷孕期間,自身就缺乏維生素D,寶寶出生後的屯糧(維生素D)較少,這種情況就會更早發生。

維生素D在人體內具有荷爾蒙功效,負責調節基因表現和細胞機能,對寶寶成長發育有很大影響,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導致缺鈣,影響孩子骨骼和牙齒的健康;這也正是為什麼寶寶從6個月起需要搭配嬰兒配方奶,因為大多數的嬰兒配方奶都會添加維生素D,幫寶寶補充適度的營養素。

除了透過嬰兒配方奶補充外,建議也可多讓寶寶晒晒太陽,假設沒有機會多晒太陽(例如正值冬季或陰雨季節),就要小心維生素D缺乏問題,這時可根據醫生建議,適度補充一些維生素D。

益生菌:剖腹產&非母乳寶寶最需要

媽媽們都知道,益生菌能調節腸道菌群,增強腸道抵抗力,達到治療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等問題,對健康有很大幫助;而且根據研究,益生菌可以降低新生兒溢奶及夜哭的次數50%。然而,有些寶寶先天的腸道益菌較少,這時就必須另外補充益生菌,以維持腸道菌群平衡,其中最需要補充益生菌的寶寶為:

  • 剖腹產寶寶

研究顯示,由於剖腹產寶寶出生時沒有通過母親產道以吸收好的細菌及益生菌,因此這些寶寶腸道中,雙叉桿菌屬(俗稱比菲德氏菌)與脆弱擬桿菌等厭氧菌特別少,反而是困難腸梭菌及大腸桿菌等壞菌特別多,這種菌相會影響腸道免疫發展,導致寶寶出生後第一年就發生過敏與腸胃道感染的機率提高,因此必須適度補充益生菌,改善腸道環境。

  • 非母乳哺餵的寶寶

母乳寶寶腸道內主要是以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為主,因為母乳內含有抗體和消化酶,可以抑制部分微生物生長,同時降低腸道PH值,促進腸內的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生長,而非母乳哺餵(吃配方奶)的寶寶,腸道內的菌種很雜,腸桿菌、葡萄球菌、梭桿菌、鏈球菌等數量都不少,發現困難腸梭菌的機率也遠比喝母乳的寶寶更高,這時就必須另外補充益生菌,以維持和母乳寶寶一樣的腸道環境。

不過,寶寶益生菌產品多不勝數,該如何選擇呢?其實除了數量、菌種之外,最最重要的就是「活性」。

益生菌是有生命活力的微生物,所以必須是「活的」才能有健康作用,然而從生產、包裝到貨架待售,溫度控制不良都會降低益生菌的活性,建議購買後,不妨運用簡單的生物測定法,自行做個小測試,就能知道你買的益生菌是否仍具有活性。(有關益生菌詳見拙作:吃對保健食品)或者直接買在常溫可以存活的益生菌。

魚油(DHA):0歲階段就應注意攝取量

寶寶出生後的前兩年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階段,而0到1歲這時期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人類腦部發育的黃金時期,因此從寶寶出生開始就應注意DHA的攝取。

研究發現,嬰幼兒若能攝取足夠的DHA,可提高智商與學業成績、改善注意力與學習力、有助控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,同時還能改善免疫系統發展,降低孩子焦慮、憂鬱及侵略行為發生。
如何讓寶寶攝取足夠的DHA呢?首先建議媽媽「親餵母乳」,尤其是寶寶4至6個月大前,能以純母乳哺餵最佳,媽媽只要注意自己的飲食,攝取足夠的DHA,寶寶就可以從母乳中攝取所需,等開始吃副食品再考慮額外補充。
假如寶寶很早就開始喝配方奶,或是以配方乳為主,母乳為輔,那麼即使選擇含DHA的配方乳,仍建議另外補充魚油。

因為DHA成本較高,就算產品標示強調有添加DHA,但實際添加量卻少得可憐,可從產品成分表仔細估算寶寶的攝取量,若是不夠,則可以考慮更換其他奶粉品牌或是另外為寶貝增加適量的DHA營養品。
假如決定透過營養品補充,由於0歲寶寶還不會咀嚼錠劑和吞食膠囊,可以將魚油膠皮刺破江魚油滴入配方奶中;此外,選購魚油務必注意產品標示中EPA、DHA的比例。

市面上一般魚油的DHA、EPA比例多為2:3,但2歲以下幼兒體內代謝EPA的機制尚未成熟,並不適合這種「EPA比例較高」的魚油,應選擇DHA、EPA比例接近6:1,也就是以DHA
為主的產品。(有關魚油污染問題詳見拙作:吃對保健食品)
至於攝取量,美國食物及營養委員會在2002年即針對魚油提出相關建議,而歐盟食品安全局則是在食品、營養及過敏專題中提出寶寶對DHA的每日需求量,爸媽們可彈性選擇參考。

本文摘錄自「安心好孕:江守山醫師教你健康受孕、養胎、坐月子」,經江守山醫師同意授權使用

創辦人:江守山 醫師

【現職】
江醫師健康舖子執行長
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
江醫師保健館創辦人
江醫師健康廚房創辦人
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
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
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

【經歷】
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
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
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講師
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
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

👇👇登入會員,查看全台月子中心價格👇👇

台北 ▶ https://lihi1.cc/zuueq
新北 ▶ https://lihi1.cc/wqsAh
桃園 ▶ https://lihi1.cc/T8UAE
台中 ▶ https://lihi1.cc/ppKxq
嘉義 ▶ https://lihi1.cc/Zi25n
台南 ▶ https://lihi1.cc/XO1GS
高雄 ▶ https://lihi1.cc/CrV0

專屬新手媽咪的FB社團成立!

歡迎懷孕中和剛生產媽咪加入~
分享懷孕大小事以及各種育兒心得!
幫助各位爸爸媽媽接收正確哺乳、育兒知識
一起分享學習育兒經驗,互相交流討論
讓哺乳、育兒之路充滿喜悅

本週主打活動

PARTNERS | 合作品牌